大家好,今天我想和大家探讨一下关于车臣巷战最强阵容搭配的问题。在这个话题上,有很多不同的观点和看法,但我相信通过深入探讨,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它的本质。现在,我将我的理解进行了归纳整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其实第一次车臣战争格罗兹尼巷战俄罗斯是惨胜而不是惨败,虽然俄罗斯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仍攻下了格罗兹尼,把车臣武装打到了南部山区。
首先回顾一下第一次格罗兹尼巷战
1994年时任俄罗斯国防部部长格拉乔夫认为车臣武装在武器装备、军队素质上都与俄罗斯有巨大的差距,他特别有信心的估计只要1个星期拿下格罗兹尼,再用半年时间彻底肃清残余势力。
▲俄军部队进军车臣
12月10日俄空军很快就击败了车臣空军,掌握了制空权,随后俄军调集12万兵力向车臣首府格罗兹尼进攻,很久就完成了对格罗兹尼的合围。12月27日,俄军采用二战时老旧战术出动战机、组织强大火炮,对外围进行火力覆盖,很快就夺取了格罗兹尼外围所有重点据点。一开始俄军的进展很顺利,于是俄军乐观的认为拿下格罗兹尼很容易。
巷战开始后,由于大意,俄军甚至在通讯过程掌采用明码通讯,使得车臣武装可以轻易窃取俄军情报,还有机会进入俄军通讯网发布虚假情报。
车臣方面虽然总兵力只有3万人,但他们并没有采取与俄军正面对抗的作战方式,采用灵活的游击战战术,充分利用大量高层建筑和狭窄的街道,对俄军进行伏击。为此杜达耶夫将车臣武装化整为0,分散成一个个的坦克猎杀小组,他们隐藏在高层建筑的残垣断壁中,如同隐藏在黑暗中的露出獠牙的毒蛇随时给予俄军以致命的伏击。
▲在残垣断壁中奔走战斗的士兵!感觉像是上色的斯大林格勒巷战
12月31日凌晨,还没有察觉到城中隐藏着巨大危险的俄军开始了进攻,他们以坦克和步战车组成第一梯队在地空火力掩护下,对市区展开强攻,为了不影响装甲集群的突击速度,俄军没有要求步兵下车伴随坦克和装甲车辆作战,结果131摩步旅首先落入了车臣武装的伏击圈,车臣武装用RPG火箭弹对装甲车辆侧面进行无情的攻击,俄军主力确排成了一字长蛇阵被压缩在狭窄的街道内,由于不清楚敌军的位置,俄军的攻击毫无作用,同时火炮发射时的火光反而暴露了自己的位置,车臣武装用RPG对T-72a坦克发射了7枚火箭弹,使得T-72瞬间殉爆。
▲被击毁的俄军BTR装甲车
一场让人意想不到的?屠杀?开始了,只装备轻型武器和车臣武装,利用地形优势,对俄军的装甲车辆和人员展开了?屠杀?,俄军两天就损失了26辆坦克中的20辆和120辆装甲战车中的102辆,1000多官兵中人中包括旅长萨文在内的800多人阵亡,俄军的第一次进攻以失败告终。
▲被击毁的俄军车辆
惨败的俄军迅速对第一次作战进行了认真总结,将兵力进行了重新的整合,将营级单位作为城市攻坚的核心力量,突击群的坦克拉开车距,互相掩护,步兵则在坦克周围肃清楼房,随后俄军再一次攻入该城,这次的进攻就变得顺畅多了,杀伤了大量的车臣武装。随后车臣武装又改变战术,利用狙击小组狙击俄军步兵,俄军也见招拆招,采用步兵携带火箭筒乘装甲车突入地方纵深,然后依托车体掩护,向敌人发射致命的燃烧空气爆炸弹头,最终依靠重火力和人员优势,俄军成功拿下格罗兹尼,但也付出了阵亡1376人、失踪408人、200多辆坦克装甲车辆被毁的惨痛代价,可以说格罗兹尼是用年轻俄罗斯军人的鲜血和生命打下的。
▲俄军付出了惨重代价
俄罗斯付出惨重代价原因分析
(1)大意轻敌,骄兵必败
第一次车臣战争,俄军自上到下都存在严重的轻敌心里,俄军高层和俄军指挥官思想麻痹、盲目冒进,导致了格罗兹尼巷战俄军的惨重伤亡。
(2)明码通讯,低级错误
俄军在战争中竟然采用明码通讯,被车臣武装监听,使得信息形成严重不对称,这也是俄军犯得最低级错误
(3)战术陈旧,丢掉老本
其实苏联军队早在二战时就有着丰富的城市巷战经验,柏林攻坚战时,苏联军队就学会进攻时先侦查,再测绘城市地图,再将攻城计划准备的事无巨细,还要准备好预备计划以防意外情况,此外步兵也要做好肉搏战和逐屋扫荡的准备,此外还要配备工兵连,炮击炮连,喷火排,但是俄军早已把苏联红军用献血和生命总结出来的经验抛诸脑后了。
俄军在进攻时,采用二战时的陈旧战术,先火力覆盖,再装甲部队突击,但是由于俄军没有要求步兵下车伴随坦克和装甲车辆作战,丧失了基本的步坦相互协同保护作战,而且装甲车辆没有拉开车距,都是严重的低级错误。
(4)俄军战士年轻稚嫩,车臣老兵战争经验十足
此外俄罗斯的战士多是年轻军人,战争经验严重不足,而车臣武装多是一些经历过阿富汗战争的老兵,战争经验十足,并且对于灵活作战炉火纯青。
(5)俄罗斯动荡不安、士气低落、武器装备缺陷
此时的俄罗斯国内也是经历了苏联解体后的阵痛,社会动荡不安,士兵们士气低落,此外由于存在大量的偷卖武器装备事件,甚至坦克上的反应装甲都有被卖掉的,武器装备也存在一定的缺陷。
当然这次的车臣战争彻底打醒了俄罗斯巨熊,特别是普京上任后,重新整顿俄罗斯军队,俄罗斯军队从此又出现了血性,此外俄罗斯根据实战的教训,认真总结战争经验,为第二次车臣战争顺利拿下车臣奠定了基础。
实践是检验部队的唯一标准,部队也只有在实战中才能获得最快速的成长
谁能给我介绍一下车臣战争中的格罗兹尼巷战
格罗兹尼 俄罗斯的战栗
对抗方:俄罗斯正规军VS车臣武装
时间:1994—1995年,第一次巷战
1999年12月25日—2000年2月,第二次巷战
兵力对抗:(俄)12万人;(车)约3万人
伤亡人数: 第一次巷战(俄)上千人;(车)不详
第二次巷战(俄):1173人死;(车):不详
评论:原来,一座城市也有它的宿命。既然“格罗兹尼”在当地方言里就是“可怕和残酷”的意思,那么,这个车臣的首府早已注定将成为嗜血之城。1918年才建立的格罗兹尼城,是按照作战要塞来设计的,城内堡垒密如蛛网,易守难攻。所以,这里爆发的两次巷战,堪称越战后最血腥的战役。1994年后,它因“让俄罗斯军队战栗”而闻名于世。
早在1994年,格罗兹尼就要了上千俄罗斯士兵的命。据说,杀进格市的一个千余人的作战团仅剩下一名军官和10名士兵活着离开;进入市区的26辆俄军坦克被车臣武装击毁了20辆;俄军的120辆装甲车也损失了102辆;车臣武装甚至将俄军死尸垒成沙包当作街头碉堡——死去的士兵丧失了最后的尊严。5年后,俄罗斯阵亡士兵的尸体再次被污辱。2000年1月24日是第二次格罗兹尼巷战最惨烈的一天。俄军尸横遍野。天特别冷,尸体都没有腐烂,车臣武装踏着它们前进。
自打第二次巷战从1999年圣诞节开始以来,虽然官方报告称俄军平均每天有8人死亡、13人受伤,但报纸建议把这些数字扩大10倍才比较接近真实数字。
是狙击手,是车臣武装的狙击手和一批要钱不要命的国外雇佣兵屠杀了大部分俄军。整个2000年1月,75%的阵亡士兵死在这些屠宰者枪下,他们号称“一枪一命”。俄军士官赫尔巴德斯在他的战地日记里写道:“我旁边的弟兄一个个的倒下去,每个人的脑门上都留有小而圆的弹孔……”1月18日,狙击手甚至射杀了俄军的格罗兹尼前线总指挥马洛费耶夫少将——头部两枪、背部一枪,枪枪致命。而那些雇佣兵们,每杀死100名俄军,将得到1万美元奖金。
凶狠、果断、对地形了如指掌的车臣狙击手如星罗散布于整座城市的阴暗处,每个狙击手搭配一个机枪手和一个火箭炮手。这种三人小组杀伤力强、移动迅速、兼具远-中-近三种距离的火力搭配,简直就是城市街道战的黄金组合。事实上,格罗兹尼巷战是一场狙击手的战争。普京总统调动了大批神枪队员应付局面,但最终他还是下令轰平了格罗兹尼才算了事。
格罗兹尼没有鲜花,在那个寒气入骨的冬季,雪花和血花纷纷竞相绽放。美国人说他们打不起代价如此昂贵的战争——以一寸土地兑换一条人命。
请问车臣战争的巷战中俄罗斯军队遇到了哪些麻烦
车臣位于北高加索严寒地区,首先地形复杂,恶劣的气候限制了俄军一系列的重型武器施展。举个实例:当年俄军一个由22辆装甲车组成的分队,经过入山口时,由于对地势的判断失误,丧失警觉,在危险地带休息,遭到车臣埋伏在山坡上的武装分子伏击,200多士兵和军官全部阵亡。这属于由于地形不熟而导致的决策失误。二,在推进过程中遭遇地雷,损失惨重,这很大程度归咎于指挥者的失误。三,在城市围剿战中,不断有俄军被狙击手点名,死伤惨重。坦克也遭到火箭炮的袭击,最终普京狠下决心,撤出全部作战部队,开始用飞机全方位,毁灭性的轰炸,这才得意宣告胜利。
俄军侦察兵的车臣记忆:小队险些在格罗兹尼被歼灭
俄罗斯《军事史料研究》3月号刊登了前俄军总参谋部军官特里耶夫斯基的长篇回忆文章,介绍了他奉命率领俄军总参情报局(格鲁乌)侦察兵分队参加1994年第一次车臣战争的亲身经历。这支以一当十的精英部队在短短的一个月内先后被来回提供给3个俄军主力师使用,多次帮助主力部队化险为夷。
但在这场"拿生命当儿戏的战争"(作者语)中,严重轻敌、精神松懈、士气低落乃至协同不利,让俄军付出太多没有价值的鲜血,这让特里耶夫斯基没有丝毫胜利的喜悦。现在他吐露那场十几年前的"现代化非对称战争"的经历,或许是希望让外界永远记住这样的真理:谁也不能对战争三心二意,即使他有最精良的武器!
迟到的炮火掩护
当特里耶夫斯基找到炮兵营时,营参谋人员却说营长在睡觉,没有命令不能开炮
俄军总参情报局(格鲁乌)侦察兵的使用颇具有弹性,由于其特种兵的性质,俄军高层喜欢一有危机情况就使用他们,因而容易导致其战斗力的过早消耗,而在关键时刻却往往缺乏后劲。
1994年12月20日,也就是第一次车臣战争爆发第10天后,特里耶夫斯基奉命率领俄军总参情报总局(格鲁乌)侦察兵分队进入近卫第8步兵师驻地--托尔斯特尤尔特,接受列夫罗赫林将军的领导。
其实,该师兵力只相当于一个团,它下辖的团相当于营。罗赫林师长交给他们的第一个任务是对第8师驻地周围地域进行侦察,确保没有安全威胁。同时,他还要求特种兵分队至少找到三条进军车臣首府格罗兹尼的道路,为第8师顺利攻城奠定基础。
罗赫林参加过阿富汗战争,经验丰富,思维敏捷,行事果断,非常重视侦察兵的作用。他告诉侦察兵应该做什么,然后建议侦察兵如何去做,而不是强制性的将自己的思想灌输给侦察兵。在他的鼓舞下,特里耶夫斯基的分队高质量地完成了第一次侦察任务,在其最后一个侦察小组返回一小时之后,第8师的作战行动就开始了,然而战斗并不像他们预想的那样顺利。
按原计划,侦察兵分队本来是伴随第8师大部队行动,但他们的作战任务突然被上级改为潜入汉卡拉地区,摸清那里敌人的 *** 。据说车臣匪首杜达耶夫在那里埋藏了大量武器弹药和坦克火炮等重型武器,并派了一个加强营进行保卫。担任该地区主攻任务的是俄军第270摩步团和一个空降兵营,指挥官是一名空降兵师长。俄军刚刚抵达汉卡拉,就遭到敌人雨点般的炮弹袭击,顿时锐气大减。
等到第8师侦察兵分队赶到汉卡拉后,却不知道该配合谁作战,因为这些所谓的主攻部队竟然对自己的任务一问三不知:他们不知道部队驻地周围是否安全,不知道接下来的作战任务是什么,不知道自己的敌人在哪里。在确定协同作战时,特里耶夫斯基希望主攻部队为侦察兵提供火力支持。因为当侦察兵接近敌方目标时,很可能被敌人发现,这时需要主攻部队对敌人阵地进行炮轰。这样,一方面可以掩护他们的行动;另一方面可以用照明弹帮他们辨别敌人的阵地、工事和弹药库等重要目标,在他们在撤退时。另外,火炮还应该帮助他们拦截追兵,毕竟侦察兵"好虎架不住群狼",必须尽量避免与敌人正面交火。
总算与友军谈妥后,特里耶夫斯基派出了由两名少校、一名上尉和三名合同兵组成的侦察小组。接近目标之后,侦察小组果然发现了一些工事和弹药,但没有找到敌人的加强营驻地。他们通过无线电暗语向特里耶夫斯基报告情况并要求给予火炮照明。
令人气愤的事情出现了,当特里耶夫斯基找到炮兵营时,营参谋人员却说营长在睡觉,没有命令不能开炮。万分危急时刻,特里耶夫斯基拔出手枪,强迫参谋人员去叫醒营长,但他们说,营长吩咐在天亮前不许打扰他。无奈之下,特里耶夫斯基只好冲过卫兵的阻拦亲自去把营长喊醒。特里耶夫斯基质问他,为何谈好的事情不去执行,营长却说:"我没有接到师长的命令,师长就在旁边的车里睡觉。"此刻,特里耶夫斯基派出的侦察兵们可能随时都有生命危险。40分钟后,主攻部队的火炮终于吼叫了。万幸的是,侦察小组早已经完成任务,转移到其它地区了。
不听指挥的侦察营长
让特里耶夫斯基没有想到的是,侦察营长竟然违背事先制定的战术计划,没有投掷手榴弹,直接就冲向了敌人掩体……
其实当时参与车臣平叛的俄军中,指挥混乱的部队屡见不鲜。12月25日圣诞节,特里耶夫斯基侦察分队被上级加强给第104空降师的BMD-1伞兵战车部队寻找行动路线。作为空降兵,该师也算是一支“精锐部队”,然而他们的作战能力实在让人不敢恭维。
侦察分队主要在战车部队即将通过的道路上进行检查,寻找是否有敌人的伏兵或地雷。检查结果让他们大吃一惊,就在第104师指挥所不到300米的地方就有一个敌人的大型防御阵地。该阵地伪装得相当高明,以致于近在咫尺的第104师一点都没有发现它,起初他们还以为是自己人的呢。当特里耶夫斯基向师长问起这个阵地时,师长也非常吃惊,对自己的侦察兵痛恨不已。
这个阵地设在公路旁200米处,车臣武装将一辆T-62坦克埋伏在地面以下,只有压低的115毫米炮管露出地面,没被杂草所淹没。俄军马上商议如何拨掉这颗钉子,特里耶夫斯基建议在黎明前趁敌人熟睡时发动进攻,而第104师师长则坚持在晚上进攻,并强行将第104师侦察营的4名军官(其中包括一名侦察营长)塞给特里耶夫斯基,要求侦察分队立即采取夜袭行动。“官大一级压死人”,特里耶夫斯基只能遵照执行。行动前,侦察分队在师部里进行了模拟演练,分配了作战任务,并确定了进攻战术:首先向阵地掩体里投掷手榴弹,同时炸毁他们发现的坦克,再用自动步枪向掩体各角落扫射,最后再派突击小组进入敌人阵地,后面有另一个作战小组和自行火炮进行火力掩护。
行动开始后,最初很顺利,直到侦察分队靠近敌人阵地前都没有发生交火。特里耶夫斯基首先带领爆破小组靠近敌人坦克,试图炸毁它。由第104师侦察营长带领的小组从正面靠近敌人阵地上的掩体。让特里耶夫斯基没有想到的是,他竟然违背他们制定的战术计划,没有投掷手榴弹,直接就冲向了敌人掩体,突然一梭子弹击中了营长的头部和颈部。掩护小组立即用强大的炮火压制了敌人的火力,其它队员将侦察营长的尸体抢了下来。
黎明前,侦察分队决定再次发动进攻。首先他们用无线电呼叫第104师的坦克和迫击炮对敌人阵地进行猛轰,然后派出突击小组占领了阵地。当他们最终冲进敌人的阵地后,眼前的情景让他们后怕:除了一辆坦克外,敌方居然还埋伏了一门122毫米平射炮和几门迫击炮,所有武器都进入了作战状态,它们的射击扇区正对着第104师的行军路线,旁边掩藏着充足的弹药。如果这些武器真的投入使用的话,足以消灭第104师所有的坦克和装甲车辆……
从格罗兹尼外围涉险突围
显然,车臣武装也受到过良好的军事训练,没有冒然进入树林,而是利用迫击炮将一发发炮弹从高空泻下……
进入车臣前,俄军总参情报局命令特里耶夫斯基侦察分队不要进入车臣首府格罗兹尼市区,避免因巷战而造成重大伤亡。他们的任务只是对敌侦察,同时要求他们在12月31日前退出车臣战场,返回到斯塔夫罗波尔边疆区的莫兹多克市。没想到在1995年元旦前一天,他们接到上级的命令,要求将撤退日期推迟到1月10日,并命令特里耶夫斯基率领第一批突击小组配合俄军第22师进入格罗兹尼。
12月31日夜,特里耶夫斯基率领侦察分队进入格罗兹尼。他们的任务是占领城区的一个罐头厂和第二医院。因为罐头厂没有车臣武装守卫,他们很快就完成任务。但攻占第二医院就没那么容易了。伤亡人数逐渐在上升,最终特里耶夫斯基不得不命令部队分头行动,从不同方向进攻,并确定新年钟声敲响时会师。经过一阵激战,侦察分队终于攻占了医院,当特里耶夫斯基向自己的部下祝贺新年快乐时,部下们莫名其妙地看着特里耶夫斯基,原来在战斗中,他们手表被震坏了,此时已经是第二天早上5点了。
但车臣武装并没有完全放弃格罗兹尼,在郊区仍保持着强大的力量,威胁着俄军陆路交通线的畅通。1月3日夜里,特里耶夫斯基一行在格罗兹尼郊外的老动力厂区执行侦察任务时,突然被车臣游击队发现,他们遭到猛烈的射击,并被逼进了一个小树林。
显然,车臣武装也受到过良好的军事训练,没有冒然进入树林,也没有利用机枪疯狂地扫射,而是利用迫击炮将一发发炮弹从高空泻下,杀伤力要比机枪大得多。幸好,在车臣武装的包围圈尚未形成之际,俄军侦察兵逃离这片小树林。
深夜,他们在没膝的大雪里艰难地逃亡着。为了防止敌人通过跟踪他们,直接找到部队驻地,他们不得不向相反的方向迂回撤退,于是走的路就更远了。同时他们还要在路上设下埋伏,等待敌人,以便斩掉“尾巴”。车臣武装在遭受他们的一次伏击后,也撤退了,直到天亮后,他们才返回驻地。
格罗兹尼巷战的巷战过程
在上世纪90年代在俄罗斯跟属下车臣共和国曾发生了号称二战后最惨烈战争,战斗之残酷超出了对战双方的预想。当车臣首府格罗兹尼被叛军占领时,格罗兹尼曾发生了震惊世界的两次巷战,格罗兹尼这座历史名城当初建城时即是按照作战要塞的要求来设计,故而城内堡垒星罗棋布,密如蛛网,市内有苏联时代修建的四通八达地下通道和防空设施。它的诞生就是为了战争而设计。
1994到1995年的第一次巷战时,首先攻进市中心的俄军第131旅和第81摩托化步兵团遭到车臣武装精锐部队阿布哈兹营和穆斯林营的猛攻,第131旅攻入市中心的300多人中伤亡达70人,旅长阵亡,第81摩托化步兵团只有1名军官和10名士兵活着撤离市中心。26辆俄军坦克被击毁了20辆,120辆装甲车也损失了102辆。俄军死尸甚至被车臣武装用来当作沙包,垒在一起筑成“人体碉堡”,在1994年12月31日到1995年1月2日的三天里,俄军坦克和装甲车损失即达250辆。这其中穆斯林营跟阿布哈兹营之所以战斗力这么强悍是因为这两营的战士里有近一半人马是西方军事强国退役的特种兵组成,这里面有来自美国的海豹突击队成员,有来自德国边防军第九大队成员,有来自法国的宪兵部队还有来自波兰的雷鸣特种部队,这些成员久经战阵,作战经验极其丰富,在跟俄军作战中,他们划分成若干战斗小组,基本三人一组,这一小组配有火箭筒,远程狙击步枪,重机枪。可以说对阵俄军的战斗中机动灵活,远的目标用重机枪,近了用火箭筒,发现可以下手目标用狙击枪,这样特种作战方式让久未参加作战的俄军损失惨重。
在第一次巷战结束后的5年第二次格罗兹尼巷战开始了,这次巷战发生在1999年12月25日至2000年2月,俄军吸取了上一次巷战的教训,普京总统亲自下命令调集了2000余名特种部队成员,这其中绝大部分是狙击手跟神枪手,而俄军这次采用了以分散对分散,以小组对小组的作战方式,不再采取常规部队大规模进军作战方式。这样有史以来一场有俄罗斯特种兵对阵西方国家特种兵的作战开始了。
这次俄军特种兵基本是5个成员一组,携带便携式肩扛制导导弹,最新式远程火箭筒跟两位以上狙击手。并随时呼叫空中武装直升机跟歼击机支援作战,在经过惨烈的搏杀后俄军2000余名特种兵阵亡1173名,而俄军消灭这些西方国家特种部队成员,(在俄军称雇佣军)总数也达3000余名,附带车臣叛军总数达一万余名。这次作战俄军大获全胜。
格罗兹尼巷战有多惨烈,俄罗斯士兵为何不敢前进
上世纪90年代的格罗兹尼巷战,一共发生了两次(分别发生在1994年与1999年),交战双方为俄罗斯与当时的车臣共和国,其战斗之惨烈超出了对战双方的预想。
一座城市有它的宿命。格罗兹尼是车臣的首府,“格罗兹尼”在当地方言里就是“可怕和残酷”的意思,这个车臣的首府早已注定将成为嗜血之城。1918年才建立的格罗兹尼城,是按照作战要塞来设计的,城内堡垒密如蛛网,易守难攻。1994年后,它因“让俄罗斯军队战栗”而闻名于世。这里爆发的两次巷战, 堪称越战后最血腥的战役。
格罗兹尼高楼林立,并有许多地下室、下水道、地铁、地道等地下设施,尤其是旧工业区,厂房破旧,废弃物堆积如山,便于车臣部队藏匿和进行巷战。在这样的环境中作战,俄军的火炮、导弹等重装备发挥不了多大作用,导航和联络系统也无法正常工作。
而且俄军在明处,车臣部队在暗处,他们混在平民中间,把城内的居民当作“防火墙”、“人体盾牌”,阻止俄军进攻。俄军对这种城市巷战没有充分准备,也缺乏经验,因而攻城速度很慢,每天只有一二百米,特别是在市中心,拉锯战就持续了20多天。
俄军对伏击战也缺乏准备,自认为战场对自己单向透明,已完全掌握战场主动权,可以及时发现和跟踪车臣部队,迅速调动兵力、火力围歼对方,因而对可能遭敌伏击丧失了警惕。车臣部队正是利用了俄军的这种轻敌心理,利用夜暗和大雾作掩护,在对方意想不到的地区实现了伏击企图。
在1994年,格罗兹尼就要了上千俄罗斯士兵的命。当时进入格市的一个千余人的作战团仅剩下一名军官和10名士兵活着离开;进入市区的26辆俄军坦克被车臣部队击毁了20辆;俄军的120辆装甲车也损失了102辆;车臣部队甚至将俄军死尸垒成沙包当作街头碉堡——死去的士兵丧失了最后的尊严。
5年后,俄罗斯士兵再次受辱。2000年1月24日是第二次格罗兹尼巷战最惨烈的一天。俄军尸横遍野。天特别冷,尸体都没有腐烂,车臣部队踏着它们前进。
自打第二次巷战从1999年圣诞节开始以来,虽然官方报告称俄军平均每天有8人死亡、13人受伤,但报纸建议把这些数字扩大10倍才比较接近真实数字。是车臣部队的狙击手和一批国外雇佣兵杀了大部分俄军。整个2000年1月,75%的阵亡士兵死在这些屠宰者枪下,他们号称“一枪一命”。俄军士官赫尔巴德斯在其战地日记里写道:
“我旁边的弟兄一个个倒下去,每个人的脑门上都留有小而圆的弹孔?”
2000年1月18日,狙击手甚至射杀了俄军格罗兹尼前线总指挥马洛费耶夫少将。而那些雇佣兵们,每杀死100名俄军,将得到1万美元奖金。凶狠、果断、对地形了如指掌的车臣狙击手散布于整座城市的阴暗处,每个狙击手搭配一个机枪手和一个火箭炮手。这种三人小组杀伤力强、移动迅速、兼具远-中-近3种距离的火力搭配,堪称城市街道战的黄金组合。
事实上,这次的格罗兹尼巷战是一场狙击手的战争。俄军调动了大批神枪手应付局面,但最终还是轰平了格罗兹尼才算了事。
格罗兹尼没有鲜花,在那个寒气入骨的冬季,雪花和血花纷纷竞相绽放。
好了,今天关于车臣巷战最强阵容搭配就到这里了。希望大家对车臣巷战最强阵容搭配有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希望这个话题车臣巷战最强阵容搭配的解答可以帮助到大家。